【導讀】目前大家都會通過ipad或手機上顯示的wifi的信號格或手機信號格去判斷信號的強度,但是其實信號強度固然很重要,評判一部手機的無線性能是否僅僅看信號的強弱呢?到底和什么關鍵因素有關呢?請看下文。
目前大家都會通過ipad或手機上顯示的wifi的信號格或手機信號格去判斷信號的強度,但是其實信號強度固然很重要,評判一部手機的無線性能是否僅僅看信號的強弱呢?比如,未來4G手機和802.11ac下的wifi吞吐量,還與天線、信道相關性、芯片的基帶算法(baseband algorithm)等直接相關。
一般人習慣性地將手機無線性能的優(yōu)劣,稱之為信號“強”或“弱”,其實除了信號的強弱,手機的無線性能還與其基帶算法直接有關,尤其是進入4G以后,基帶算法的優(yōu)劣將直接決定手機的“上網(wǎng)速度”——在這個層面,大家才會真正體會到高通、intel、MTK、展訊、海思等在baseband algorithm上究竟有多大的差距,而不僅僅是以4核、8核或32位、64位或者CPU主頻速度這么簡單粗暴的評比方法去評估一個通信芯片的性能——不過,今天,咱們暫時只講信號“強”“弱”。
換句話說,其實手機無線性能的優(yōu)劣,一部分取決于整機射頻或天線設計,另一部分取決于基帶算法(通信芯片),但我今天的討論話題先局限在射頻和天線這個層面,需要各位讀者心中牢記的一點是:越來越多的手機,尤其是4G手機,芯片的基帶算法將與射頻設計一同影響整機的無線性能,并直接反應在上網(wǎng)速率上。只關注射頻設計或信號“強”“弱”,是一種過時了的、片面的觀點。
手機的信號強弱,一方面決定于手機本身,另一方面決定于運營商的網(wǎng)絡。運營商的網(wǎng)絡覆蓋目前主要是跟基站的布局和發(fā)射功率有關,在各個運營商內(nèi)部有專門的網(wǎng)絡優(yōu)化部門,針對網(wǎng)絡的負荷情況和信號覆蓋盲區(qū)等做相關的優(yōu)化工作,以保證用戶體驗最佳,當然,如果手機的性能越好,對網(wǎng)絡的要求就相對越低一些,所以運營商在集采手機時,是需要做手機無線性能方面的測試的。而作為一般用戶,我們也許可以選擇不同的運營商,但是對于運營商的網(wǎng)絡狀況我們無法控制的,所以一般人更具可操作性的,是關注手機的無線性能,然后選一個性能較佳的,這樣在同等的網(wǎng)絡覆蓋情況下,上網(wǎng)速度和通話質(zhì)量都能夠比別人更好。
對于手機自身的射頻與天線設計,其實我們一般關注的是手機往外發(fā)射的功率(可以理解成嗓門大?。徒邮侦`敏度(諸如耳朵能聽多小的聲音),這兩者除了與自身的設計優(yōu)劣有關以外,還與整機的電磁兼容設計相關,拿接收靈敏度來舉例子,如果你的耳朵能聽很小的聲音,但是如果周圍環(huán)境(板子上的電磁干擾)的噪聲太大,你同樣聽不到對方講了什么話——這個問題在手機上尤為突出,因為在手機這個巴掌一樣大的地方,元器件及各種模塊、天線密布,板級設計稍有不當,就會使各模塊之間產(chǎn)生互干擾,或由于EMI(Electro-Magnetic Interference)導致接收機系統(tǒng)中的信噪比劣化。
另外,手機上的金屬部件甚至人的手握姿勢都會對手機的無線性能產(chǎn)生影響,其實射頻/硬件工程師早就知道人頭與手會對射頻與天線的設計性能產(chǎn)生影響,只不過這種影響在iPhone4出現(xiàn)“天線門”事件之后,被媒體迅速放大了。